以“蜕变•东方”为设计主题,由深圳市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委员会、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政府、中国纺织出版社联合主办,《中国服饰》杂志、深圳市服装行业协会、深圳大浪服装产业集聚基地承办的2011“大浪杯”女装设计大赛初评5月18日在京举行。21份参赛作品,从近千份参赛稿件中脱颖而出。
广泛借力宣传推广
从2011年3月28日启动之日开始,到5月10日截稿日,40天的时间里大赛组委会收到了国内外专业参赛设计稿件近千份。参赛选手来自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特别行政区,参赛选手中年龄最小的16岁、最大的51岁。共有109家单位参加了本次设计大赛的投稿,其中全国各类纺织服装院校有86家,涵盖了所有国内知名服装设计院校;另外,专业设计工作室、服装公司21家参赛, 11名自由设计师积极参赛。其中包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服装学院、东华大学、深圳大学艺术学院等国内著名服装院校及王培娜、曾风飞等国内知名设计师工作室设计师参赛。一些在海外工作过的专业设计师如曾在GUCCI、VERSACE中工作的设计师报名参赛。
大赛开启之日起,众多新闻媒体对赛事进行了宣传报道,特别是传播速度快、效率高的网络媒体。据不完全统计,有超过30家的相关专业网络媒体对大赛的征稿启事进行了转载,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穿针引线网,在发帖一周后,大赛报名表下载量已超过700份,而后工作人员经常接到选手的电话咨询大赛事宜。
在媒体对“大浪杯”进行宣传的同时,借助与纺织服装院校的紧密合作渠道以及各院校相关领导及主管老师进行充分沟通,大赛组委会把“大浪杯”征稿启事海报寄往50多所院校,并及时在院校张贴宣传。4月中旬,主办方派专人前往北京服装学院、北京工业大学艺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以及东华大学、上海工程科技大学,同时又组织赶赴福建泉州、湖南长沙等地的学院进行设计大赛的推广宣传及咨询服务。一些院校还专门为大赛组织了主题咨询,由专业老师进行讲解。
在面向专业院校征集稿件的同时,大赛组委会又把大赛的信息传递到国内部分知名设计工作室全面征集大赛参赛作品,一些曾经在海外工作知名品牌工作过的年轻设计师也报名参赛,如在GUCCI、VERSACE中工作的设计师就参加了本次大赛。
深层推进大赛理念
继大浪杯前期新闻宣传结束后,主办方之一的《中国服饰》杂志又组织对相关的各地协会负责人进行广泛的深度采访,扩大对大浪杯女装设计大赛的行业重要意义的挖掘,以期在行业中树立大浪杯女装设计大赛的特殊地位和创新理念,同时也对大浪产业基地的宣传进行了全面展开。大浪杯的宣传与大浪基地的宣传相辅相成,为深圳女装整个行业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可喜的是,通过我们撒网式的大力宣传,“蜕变•东方”这一设计理念引起了设计爱好者的共鸣,他们纷纷表现出极大的设计热情。作品普遍表达了对“蜕变•东方”主题丰富多样的理解和诠释,东方文化结合蜕变的个体表达,使得参赛作品拥有丰富性和多元化的视角。
参赛作品体现出较高水平
5月18日,大赛的初评工作在北京完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艺术系主任、硕士生导师肖文陵副教授,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服装艺术设计系副主任郭瑞萍副教授,以及北京ESMOD高级时装学校副校长谢伊雯等组成的评委团对大赛参赛作品进行了严格、认真的选拔。为体现大赛的“公平、公正、公开”性,所有作品均采用“盲评”的形式。最后,21组入围作品脱颖而出,他们将参加7月9日在深圳举行的总决赛,角逐冠、亚、季军。
对于本次大赛的参赛作品,评委们给出了很高的评价。肖文陵接受采访说,好作品多达40多份,以致三个评委进行了三轮评审才最终确立了21位入围作品。虽然这次大赛的主题要结合中国元素,但作品并没有一味地照搬传统,而是用年轻人的角度和现代人的观点去解读他们眼中的中国印象。比如有的选手选择了混搭的方式,造型、面料和色彩都是时尚的,但从中却能读到中国的智慧。郭瑞萍认为本次大赛的参赛选手十分广泛,有院校学生、设计工作室、在职人员以及境外设计师,这就使作品风格各有不同,这样的决赛可看性很高,舞台效果会呈现出精彩。谢伊雯从设计的角度解读了参赛作品,她认为入围的20份作品紧紧结合了当下的流行趋势,在颜色的使用上,黑与白的比例越来越少,鲜艳的颜色逐渐增加。在评选过程中,整体协调性与主题的把握是得到评委们肯定的关键。
为了更有效地助推中国女装产业的发展,此次大赛在发现、挖掘中国原创女装设计人才,展示中国原创设计实力的同时,主办方联合服装人才网(www.51haojob.com)为入选的在校优秀选手向深圳或其它国内女装品牌进行就业的推荐工作。届时,服装人才网将推出电子版首届“大浪杯”女装设计大赛优秀选手推荐专题栏目,优先将有就业或实习需要的优秀选手推荐给深圳知名的女装品牌,或者其它国内知名女装品牌;并组织有应届生招聘需求的深圳或其它国内知名女装品牌对优秀选手优先录用。选手们在展示自己设计实力及设计理念的同时,可以获得到知名女装企业就职的工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