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下旬先去了瑞士巴塞尔的表展,然后去了北京的CHIC服博会。两个展会一个是世界最重要的手表和珠宝展会,一个是中国最重要的服装展会。前者是奢侈品领域,后者是针对国内服装代理商的。理论上两者并无多少可比性,不过既然一方面越来越多国内媒体去巴塞尔报道表展,另一方面越来越多国外品牌希望进入中国。无论是老外还是国人都很可能如我一样穿越其间,自然会比较一番。
先说说BASELWORLD表展吧,它可以追溯到1917年举办的“Schweizer Mustermesse Basel (MUBA)瑞士巴塞尔样品博览会”。1986年,BASEL出现了欧洲以外的参展商。2003年, BASELWORLD, The Watch and Jewellery Show(巴塞尔世界,钟表珠宝展)正式确定,奠定它作为世界奢侈品产业顶级盛会的领导地位。
现在,BASELWORLD的展览面积超过16万平米,每年有45个国家近2000参展公司,100个国家超过10万参观者,以及70个国家的3000名记者前来报道。
BASELWORLD的参展品牌比较固定,从顶级品牌如百达翡丽、Blancpain、宝格丽,到时装表Juicy Couture、Puma等都会参加。
基本上除了Richemont历峰集团以外的手表与珠宝品牌都会参加这一展会,比如Swatch Group斯沃琪集团的所有腕表品牌和部分机芯企业,LVMH集团下的品牌Louis Vuitton、Fendi、Zenith、Hulbot等,以及Hermes、Chanel、Gucci等。
因此,虽然BASELWORLD也有国外展商,基本都只能安排在不是最佳位置的展馆和展位。比如专门的国家馆里有香港贸发局组织的大量展商,他们以生产加工为主。我国深圳的展商也主要集中在那里,此外还有泰国、印度等地的生产商。国家馆与其它展馆集中区隔开,差不多需要步行五分钟,所以人流自然差一些。天津的Seagull海鸥表的展位就在国家馆里,确实容易错过。
相比较,男装品牌VASTO的展位设在二号馆的一楼,而更值得一说的是FIYTA飞亚达,它的展位在大牌云集的一号馆二楼,与Harry Winston、Dior、Hermes等在一个楼层。希望FIYTA飞亚达以后有机会在一号馆一楼出现,目前只有日本品牌Seiko和Citizen以及施华洛世奇等少数非瑞士手表品牌可以在那里展示。
BASELWORLD也包括珠宝品牌,比较有趣的是奢华手机品牌VERTU也参展了,新推出的手机外形上与诺基亚的E71很像,当然VERTU不是在卖手机,而是在卖有手机功能的珠宝。当然,在智能手机时代,我比较想知道VERTU未来是否会应用安卓或Win7系统,毕竟就算不用商务功能,娱乐也是需要的。
手表业是瑞士的支柱产业,在巴塞尔的表展上,你会看到这参展的466家瑞士表商是如何通过自己的精耕细作将手表变成了奢侈品业里的必备单品。在经过2009年金融危机后销售的大幅下降后,去年的反弹非常迅猛,瑞士手表出口从09年的132亿瑞士法郎上涨到2010年的162亿瑞士法郎,增长了30亿瑞士法郎,增幅达到22%,甚至超过了2007年的增幅。2011年的销售表现肯定还将大幅增长,这一点结论可以从我春节去瑞士旅游的亲友买回来十几万一只的腕表就可以得出。
重回CHIC
今年又去参加了CHIC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上次参加是2008年,当时是观展,这次是参展。或许是多年不去的缘故,直到去了展馆才知道展位在独立于主要展馆外的E5馆,那里只举办展览期间的时装秀,观众需要出馆后过一条马路才能来到E5,所以人流几乎不能引到E5来,十万的观众我猜进E5的不超过五千。
其实,咱们参展并不重要,我还是赶兴趣CHIC今年的变化。我的直观感受是国内品牌参展的门槛越来越高,未来国外参展商可能会唱主角。此话怎讲?
我因为国内参展品牌的展位越来越大,甚至大到了我认为没有必要的程度,男装馆参展品牌31个,休闲装馆参展品牌36个,两个女装馆的参展品牌都是50多个,羽绒和皮革馆60个,童装馆70个(其中博士娃的面积感觉有三分之一),而E1和E2两个展馆有一个半由海外展团组成,展商超过350个。要知道八个主展馆是一样大的,可以想见30个展商与200个展商用一样的面积,品牌的展位之大可以媲美车展了。
这个品牌是CHIC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
如此这般参加CHIC,小企业要承受得起会越来越难,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如果品牌大到全国皆知,参展还有什么必要呢?在我看来国内展会更像新闻发布会而不是贸易展会,因此如果是一个新创品牌,如果不能拿到大展位,又怎么能脱颖而出呢?所以我猜许多品牌因此选择不来参加CHIC,于是来参加CHIC的则需要买更大的展位面积,结果是展商数量的下降。这一点在翻阅了历年资料后得到印证,此外也看到了中国服装产业的变化。
1993年CHIC创办,瓦伦蒂诺、费蕾、皮尔.卡丹前来参加,并受到江泽民接见。当年参展商近400家,其中过内近300家,海外有100家。
1994-1999年间的CHIC展商基本在400-500家左右。
2000-2003年CHIC基本集中在3月28日左右开始,328这一说法也成为服装行业的术语。展商也从500家增长到850家。
2004年CHIC开始分两期举行,三天男装展三天女装展,展览面积达到10万平米,展商961家。
2005年CHIC展商达到1002家,展览面积12万平米,这也是我首次去CHIC。
2006年和2007年CHIC展商都是1000余家,专业观众超过12.5万人。
2008年CHIC转战新国展,由于场地足够大,重新回归3月28日到31日单期举办,当年参展品牌1008家。当年给我的最大印象是差点没能赶回市区,直至今日顺义的新国展仍然给人感觉很突兀,周边的配套仍然欠缺,除了通车的地铁15号线。此外还有已经逝去的ITAT,这家被我形容为“在没人的地方卖没人要的衣服”的企业当时是何等烽火,将红旗插的无处不在,我还真以为服装行业和商业地产行业都要被ITAT给革命了。
2009年开始CHIC参展商数量开始下降,当年参展品牌800多个,太平鸟的展位有900平米。
2010年参展品牌到900个,这应该得益于海外展馆的增加,海外馆面积达2万多平米。“香港时尚馆”5600平米,60家香港品牌参加;韩国馆面积4000平米,100多家韩国企业参展。
2011年参展品牌不到700个。
明年CHIC将迎来第二十届,“十万平米、千余品牌”这一招牌可能会出现参展品牌进一步下降的可能。当然由于展览面积并未减少,所以展会收入应该不会下降,这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