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戒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的墓葬中就发现了装饰用的戒指,甘肃齐家文化遗址中也有铜质戒指出土。但最初,戒指并非是一种用来表达爱情的饰物,《五经要义》里面讲到戴戒指是古代宫中妃嫔来例假或有身孕的的信号:宫中女官事先向妃嫔发放戒指,侍寝的妃子把银指环戴在左手指上,侍寝之后在戴在右手指上;若是来例假或者有身孕,就戴一个金戒指表示。
到了汉魏以后,戒指才成为男女之间寄托感情的象征。古人一旦谈起恋爱,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交换首饰,可比现在要房子要车子浪漫多了。
魏晋时期曾有一首《定情诗》里写道两个年轻男女一见钟情,交换身上的各种饰物,其中“何以致殷勤,约指一双银”,讲述的就是银戒指作为定情信物的故事。戒指和感情发生联系,极有可能是汉魏时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比如西域大宛国就有类似习俗,娶亲前要以“金同心指环”为聘。
等到了唐朝,戒指更被赋予婚姻的意义,晚唐时期戒指已经可以作为订婚信物之一。据《妆楼记》记载,当时有个叫何充的人送了一枚考究的指环给他心爱的小妾,可惜这个小妾拿着戒指去换了一个刺绣笔。何充知道后心里满不是滋味,“此物洞仙与吾,欲保长年之好”,又急忙让人赎回指环。可见,彼时的戒指跟现在的结婚戒指已经有差不多的含义,都是希望爱情“长久之好”。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于美丽的玉石,古人向来也是没有什么抵抗力。在制作戒指方面,使用最广泛的玉材就是软玉,它的主要矿物成分为透闪石,次要矿物成分有阳起石及透辉石等。
古代产软玉最著名的地区就是和田(古称于阗),约在公元前20世纪,和田所产的玉就开始向东传输。至少在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3世纪),和田所产的玉已经大量输入中原内地,河南安阳商代妇好墓出土的玉器中就有数件玉雕采用和田玉制成。
现在,和田玉这个名字已经不具有产地意义,国家标准规定软玉都可以称之为和田玉,而软玉在中国新疆和青海、俄罗斯等地都有产出。
除了温润的玉石,各种珍奇的宝石也很受古代人民的喜爱。比如在宋朝时期,佩戴戒指蔚然成风,在当时的广州蕃坊 ,人们“手指皆带宝石”。宋朝时最值钱的戒指之一,就是猫眼宝石戒指。宋代笔记体著作《萍洲可谈》曾有言,“最上者号猫儿眼睛,乃玉石也,光焰动灼,正如活者。”
在亚洲地区,人们相信猫眼宝石会带给主人健康和财富,将其当成好运的象征。猫眼宝石在光线的照射下,表面会出现一条明亮的光带,随着宝石或光线的转动,光带也随之移动,正如明亮的猫咪眼睛。虽然有许多种类的宝石都能产生猫眼效应,但在现代,猫眼指的就是金绿宝石猫眼,其他的必须在宝石名字前必须加上种类,如石英猫眼。
不过,猫眼在中国古代具体是指哪种宝石,可就没那么清楚了。《石雅》曾对金绿宝石、祖母绿、软玉猫眼等宝石种类进行考证,但具体现在也已无从分辨。
金绿宝石是一种铍铝氧化物, 分子式BeAl2O4, 实际金绿宝石矿物中常含有微量的铁和铬等组分,不同的微量元素使金绿宝石矿物产生不同的颜色。猫眼效应的产生是由于矿物内部存在的大量的金红石包裹体,这些细长的包裹体密集平行排列,使入射到宝石内的光线经金红石包体反射出来,经特别的切磨后,反射光集中成一条光带而形成。
斯里兰卡是高品质猫眼的主要产区,因此在古代,猫眼也被称为“锡兰猫眼”。在俄罗斯的乌拉尔地区,还产有一种能够变换颜色的金绿宝石,在巴西,也有很高质量的金绿宝石出产。
清朝时民众佩戴首饰的风气受满清皇族的影响很大。比如乾隆皇帝就是白玉的粉丝,而慈禧太后则是不折不扣的翡翠和碧玺发烧友。当时,满清贵族男子都流行佩戴“扳指”在拇指上,打扮成文艺青年。扳指正是由射箭勾弦所用的韘(shè)演变而来,虽然后来八旗子弟大多荒废箭术骑术成了普通青年,但扳指作为饰品可是越做越考究。
碧玺的矿物学名字叫电气石。在中国古代,人们很早就开始认识和使用碧玺,但并没有文献描述何处有碧玺的矿藏开采,一般认为,中国古代的碧玺是从缅甸、斯里兰卡等国输入。碧玺的颜色十分丰富,是因为其中所含微量元素的不同:富含铁的碧玺呈绿色、蓝色,富含镁的碧玺为黄色、富含锂和锰的碧玺为玫瑰红色,含铬的碧玺呈深绿色。
慈禧太后是碧玺的忠实粉丝,死了也不忘把宝贝带在身旁。慈禧下葬时,除了各种碧玺朝珠、碧玺手串、碧玺帽花、碧玺念珠、碧玺抱头莲,连脚下都踩着一对碧玺莲花,根据记载,此物更是“重三十六两八钱,估值七十五万两”。至于其他殓入棺中的珠宝首饰,则是数不胜数。放到现在看来,烧纳税人的钱,果真是一点都不心疼。
通过邮件获取观潮最新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