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读初中的时候,坐在前排的女生衣服都是从人民广场的香港名店街买的,那真是令人羡慕。虽然我家离人民广场也就三四公里,但那时地铁刚通车,地下商场更是高级地方。
后来有一次考试成绩好,堂姐去那里买了一条 Puma 牛仔裤给我,我得瑟了好多年。
1990 年代末到 21 世纪初的那些年里,逛马路更是成为了一种本事。比起熟知哪个商场打折、哪个商场搞活动,会逛小店买外贸原单才是真本事。四散在小马路里的小店要么就是自己辛苦轧马路找来的,要么就是经由高人指点。那时候听人说哪里有家外贸原单店可着实令人兴奋,只是在轨道交通和电子地图还不那么发达的年代,要研究一下怎么去这家小店,也是要花一番工夫的。
2005 年后,逛街的方式发生了变化。Zara、H&M、优衣库等平价时装巨头纷至沓来,解决了大众购买高性价比服装的问题。奢侈品牌也大举进入国内。有调查报道称,上海和北京的品牌渗透率已经超过 80%,也就是说国外的知名品牌有八成都已进入中国。现在谁还去淘 Gap、J.Crew 的外贸货呢?
这一局面对于喜欢逛小店的消费者来说真是个灾难。原来逛逛小马路,就是图个新鲜好玩,外面买不到。
以前还能淘到一点真正的外贸原单,现在可能就是广州批发市场批来的,比淘宝上还贵出不少倍。要么就是卖假冒大牌的,拎出一件 Givenchy 的狗头 Tee,一看标价才 200 块,真让人泄气。
说实话,自从 JOYCE、I.T、连卡佛等大型买手店开张之后,我也很少逛小店了,觉得小店里应该没什么能卖的了。好在近两年,本土的买手型小店开始兴起。
最近趁着出差机会去几个城市,逛了逛当地的买手小店,还真是挺有意思。有一类多品牌店,原来就在国内做国外品牌代理,如今看时机成熟,便迅速在商场开出买手店。这些店里卖的大多是大牌的二线,产品都很实穿,换句话说,也就不怎么特别。店员本来就在商场上班,你问她,她就跟你介绍一下,其实她也是培训时听来的,牌子一多,容易记错。
第二类是来自香港和台湾的买手店,走商业化路线,本身不太出名,卖的都是知名品牌,店铺也大多开在繁华商圈。店内常有香港人或台湾人驻守,和他们聊聊,能听到一些品牌背后的事情,聊着聊着也就不好意思不买东西了。
第三类店铺规模更小,此前并无分号。这些店主大多卖一些国内外前卫设计师品牌。店主们会去国外时装周或贸易展,跟大买手店的买手们一样买货,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由于暗黑风格时装在国内小范围流行,主打此类品牌(如Rick Owens、Damir Doma)的买手店在上海和北京都有好几家。
北京的“暗黑店”都很难找,有一家开在三里屯太古里北里一栋楼的二楼,绕了两圈,我才发现要走一个小门坐电梯上去。还有一些开在胡同里,大门紧闭,按了门铃才能进。好在店员倒也挺随和,有的甚至有些羞涩,你逛了一圈,他也不来和你说什么,反正要买的自然会买,所谓“懂的入”。
上海的则不同,都开在马路边。不过还是“懂的入”。我进了一家比较大的,才逛三分之一,就被店员告知另一部分店堂正在理货。逛另一家,明明有三层楼,想上去,却被店员告知楼上是仓库。可谁会在这寸土寸金的铺位里设仓库?
两次被赶出来,其实我也能理解他们的苦衷。估计每天都有许多不明真相的群众走进“暗黑店”,对着这些看上去又黑又旧的怪东西指指点点,让店员不胜其烦。比如我问,这是什么牌子啊?店员回答,BBS(Boris Bidjan Saberi)。我心中纳闷,BBS 不是论坛吗?大概店员也读不清楚品牌名,或者根本懒得搭理我吧。
不过“暗黑店”确实有消费者。那天在北京冒着大雨,寻到安定门附近的一家店,不料大门紧闭,原来要下午一点才开门。遇上一位长发男士和他的外国朋友,他们也是专程而来。到了一点半,一个香港人走过来给我们开门。长发男士原来早就相中了一件外套,直接过来试,可惜没有他的尺寸。他问,CCP(Carol christian Poell) 有吗?
香港人说,他家香港店有卖 CCP,但是北京没有。他还说,CCP 没有给国内任何一家店代理,所有国内其他“暗黑店”卖的都是水货。原来买手店的水这么深。
原文链接
http://www.bundpic.com/2013/07/22556.shtml
通过邮件获取观潮最新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