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就这样过去了,世界末日没有来,生活还要继续。2007 年末,我写过一篇回顾展望 2008 年的文章,现在翻出来看看,许多已成为寻常事。快时尚品牌的代表 Zara、H&M、优衣库等国内店铺都超过了 100 家, 姗姗来迟的 Topshop 则还在徘徊。奢侈品牌不再遥不可及,人人都可以拥有一两件。买手店虽然发展得不快,也算逐渐深入人心。
2013 年的时尚界会如何发展,有什么值得关注?我自己琢磨了一下。
亚历克山大•王(Alexander Wang)成为 Balenciaga 的创意总监,他第一个系列 2013 秋冬必将成为焦点,美式休闲与法式优雅如何结合?Balenciaga 的走秀款未来可能不仅仅是展示,而会进入人们的衣橱。或许 PPR 集团更注重的是这位设计师的配饰设计能力。
Balenciaga 的机车包已经很普及,接下来亟待推出让女生们心动的新款式。
Dior 和 Saint Laurent Paris 换帅后的首个系列也都将在 2013 年的春夏面世,时装传媒关于他们孰高孰低的论战最终要在市场上让消费者定夺。拉夫•西蒙(Raf Simons)希望未来的 Dior 女郎像 Chanel 女郎一样,闻其名就能联想出她们的模样来,他的极简设计风格会将 Dior 女郎诠释成什么样?海迪•斯里曼(Hedi Slimane)动作更大,把品牌名中的 Yves 去掉。
去 Y 成为必然,原先 YSL 各种配件上带Y 字母 Logo 未来肯定会消失。据说还是有不少喜欢Y 的消费者,不知道他们对于大胆革新是不是会买账。
说回本地,2012 年末,来自日本的高岛屋百货在上海虹桥低调开幕,这家商场筹备时间接近 10 年。2013 年,上海还将有三个值得期待的商场开幕,一个是同样位于虹桥的 L Avenue 尚嘉中心,这栋 LVMH 集团中国总部大厦楼下的商场不但汇集了该集团的各大品牌,还有其他品牌入驻。南京西路的嘉里中心和淮海中路的 iAPM 体量都不小,前者有 Paul Smith 等品牌的上海首家店铺入驻,后者则聚焦年轻时尚消费者,JOYCE 也将在那里开出上海第二家店铺,售卖许多新锐设计师产品。此外,来自米兰的潮店 10 Corso Como 将于 2013 年秋季在静安寺一带开张,2500 平方米的店铺堪称一家小商场,相信会带来不少新鲜创意。
上海的老商场则在调整经营格局,人民广场的来福士广场一度是上海的时尚地标,近几年我却很少光顾。最近才发现一楼原先面包新语的铺位要开 Marc by Marc Jacobs了,Kate Spade 等原先至少要在久光开店的品牌现在也开了进来。港汇广场更名港汇恒隆广场之后路线就开始往高端走,Loewe、Bottega Veneta 等作风相对低调的奢侈品牌都占据了一楼重要位置。
老商场的变化其实反映出中档品牌所面临的问题,消费者们现在要么 high fashion 要么 high street,攀不上 luxury 就轻奢一下。中档品牌在原有的国内商场体系里不得不定出极高的加价率,原价上千元的毛衣里没有一点羊毛,有没有被骗的感觉?来个不打烊打折活动时,商场里又乱糟糟,还要排队整点进店。
各种送券的算法实在太复杂,来购物又不是来考数学。有些走商场路线的女装品牌年销两亿却不能盈利,负责人一直担心商场模式会崩盘。
淘宝双十一交易额惊人,但是大多数品牌都是在抛不知猴年马月的库存,这些衣服已经不能称为“时装”了,企业却是笑不动。2013 年的双十一交易额肯定会再爆惊人数字,不过随着越来越多高端网购平台开始进入中国,相信越来越多消费者不会再把宝压在光棍节上。
网购国外品牌时装的选择现在很多,从正价到折扣一样俱全:Shopbop、Luisa via Roma、Meici 美西、The Corner、Yoox、Theoutnet,还有即将要进入中国的 Net a Porter 和 ASOS。这些平台的货品是最大亮点,买放心买称心很重要。
国内消费者正在快速成熟,有一部分消费者已经不再爱大 logo,希望通过服饰不张扬地体现个性。
长久以来,本土设计师的位置似乎都很尴尬,始终找不到市场定位。2013 年起,随着消费者品位的变化,他们如果能占据中档品牌和大牌之间的空隙,相信会有不错的发展空间。2012 年,北京的两家支持国内原创设计师品牌的买手店栋梁和 Triple Major 都到上海开了分店。更多设计师品牌则聚集在新天地时尚,那里的太平湖畔还会一年两次举办越来越受关注的上海时装周。
2013 是一个普通的年份,但是对中国的时尚却是新纪元,从野蛮生长到精耕细作。下一个纪元开始要多久?我猜要十年以后。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