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时尚,除了寄生于它之中的人们之外,更多地还需要其他诸如场所、活动(事件)、品牌等相关因素来描述。就如人们对于巴黎时尚的联想,有发布时装秀的大小皇宫、售卖设计师作品的科雷特精品店、引领时尚潮流的巴黎时装周(包括男女成衣时装周和高级订制时装周)、光芒万丈的Chanel品牌等。
上海,虽然在事实上已有中国潮流先锋城市印记的形成,但这更多地源于其国际地位,而非本土时装品牌、时装周、时尚场所或者时尚人物这样的产业因素所推动造成的。可以说,上海的时尚,是属于"外向型的",是"崇外的",本质上是缺乏自我力量的。
如果我是上海时尚产业的管理者,或者政府相关部门的决策者,我会更多地投入去做这么一件事情,以让上海彰显出真正的时尚力量来:
扶持一批本土设计师品牌以使其快速成长、持续投入上海时装周以促使其强大,重点塑造几个本土相关的经典时尚消费场所。如此背后的逻辑是基于本土的"影响力品牌--标志性活动—代表性场所"。
以上是本文宏观而自我的开场白,全为探索"一个时尚城市代表性时尚消费场所"的主题而来。董家渡与尚街,则是本文所探讨主题的两个案例。
董家渡,全称叫做董家渡面料市场,地理位置位于上海南浦大桥下面,中山南二路一带,以经营相对便宜的面料为主,后期随着服装定做业务的增加,逐渐成为以定做服装为主的市场,目前大部分原有商户已搬入如今的"南外滩轻纺面料市场"(为方便及避嫌起见,下文均以"董家渡"代称),它位于陆家浜路,这个市场吸引了众多的"洋人"来订做衣服,无论是寒冬还是酷暑,这里的老外络绎不绝,随着知名度的扩大,一些本地人也逐渐来这里订做衣服。如果以对大众的传播力和吸引力为时尚指标的话,由于众多老外的汇集,这个地方无疑应该成为"上海式时尚"的代表。中国美院张辛可教授曾和我说过:这种时尚产品生产方式的特征,在上海历史上有他的传统以至形成了优势有关。比如在北京引以为傲的做"高档订制"的"红都",只不过是上海支持北京为首长和特殊人群服务而北迁的。另外,在香港和所有有华人居住的区域,都对"上海师傅"抱有信赖,而其中的男装师傅以奉化人为最,女装以浦东人为最。因此,在行业里流传一句话:法国的设计,英国的面料,上海的做工。
尚街,全称尚街LOFT,位于建国路和嘉善路的交接处。除了办公楼之外,其以设计师店铺汇聚,经营所谓的"个性服饰"为主要特点。根据笔者现场不完全统计,尚街LOFT主楼1号楼经营个性服饰的设计师店铺约50家左右,有个性化的成衣品牌,如江南布衣的男装线品牌"速写";有成长初期的设计师品牌店,如姜丽影的设计师品牌"姜茶";有进行所谓高级订制的设计师工作室,如俞湘琦的"SFH",当然,也有一些相对成熟的品牌,如"bench_BODY"奔趣内衣品牌。相对于"董家渡",尚街LOFT的经营概念和业务模型,从直观上讲,更能真正代言这座城市时尚的特性和它背后高傲的姿态,更容易被媒体、行业、设计师所吸引。但事实上,这一个标榜时尚和艺术的地方,至少从目前来看,未能有效吸引"一定规模的大众消费"这一时尚产业最终核心环节的参与。而那些水平不一的设计师品牌和工作室,最终是需要生存的,最终依旧需要支付高昂的租金,最终需要通过市场的认同,而获得成长的。在期望和事实的悖论面前,尚街与际遇其中的设计师们的时尚梦想,因为消费端的缺席,而开始变得彷徨起来。
董家渡,它的存活之道,一定意义上昭示着本土时尚的本质。
首先是它的主要业务模型优势--量身定做,满足了包括老外、华侨、港澳同胞和国人在内众多消费者对于"衣着合体性"的需求,这种区别于工业化大规模成衣生产的方式,显然有一种"原始而又现代"的意味,在琳琅满目,高度同质化却价格高企的商场品牌面前,它更能吸引对个性化有着强烈需求的分众市场,同时又利用了上海在做工方面的一贯优势。
一句话,量身定做满足了分众市场的需求。
其次,量身定做的价格并不离谱。一般普通的一套毛料西装,大概在450-650元左右,定做周期一般为4天。于老外而言,满足了他们在国外并不能轻易享受的高级订制需求;于国人而言,这样的价格,只能买到折后的、却往往不能满足合身性需求的"劲霸"类品牌。
价格,才是大众或平民时尚的关键要素,尤其对于整体购买力并不强,时尚号召力处于后发型的地区而言,更有指导意义。
第三,规模化造就了影响力。根据"南外滩轻纺面料市场"各个楼层的平面图显示,大概统计的店铺数在300家左右,加上对面的"王家码头丝绸面料市场"以及附近的散乱分布的店铺,至少应该有500家左右的规模。这让消费者有了充足的选择空间,以及竞争性推动产品和服务的提升,这反过来有利于市场消费的聚集。假设一个专门定做西装的档口,预估其平均每天订单套数在15套,每套价格500元,那么一个月的订单销售额达22万左右,而定做的毛利率至少在50%以上。这对于一个普通的商家来说,其利润水平非常不错。这也符合服装销售盈利模式的本质:
低价格,高周转,不错的利润。
反过来说,尚街LOFT的处境,着实地书写着中国时尚产业走国际时尚路线的限制和困境所在。这对目前中国蓬勃而起的,众多所谓"创意产业"、"时尚产业园"、或创意模式具有借鉴意义。
第一个反映的现实是,中国的设计师和创意并不能打动处于前端的潮流消费者。被营造出来的时尚设计师的光耀,并不能掩盖中国设计师自身产品创意缺乏和时尚引导力不足的真实。这里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设计师本身的研发能力真的乏善可陈,时尚、创意和艺术的名义,并不足以吸引或维持客户消费的忠诚度;其二可能是设计师真正有意义的创意无法有效和规模化的推广和传播,这造成了"时尚和创意"被埋没的可能。但第一种可能更占多数:
中国设计师并不具备创意和时尚背后所要求的"时尚引导性"和"真正个性化渗透"的能力。这可以用来解释北京时装周上那些所谓"大师们自己沉湎而市场端闻所未闻"的意淫之作产生的根本原因。
第二个反映的现实是,妄图借助时尚设计师为名,实则商业地产的项目,必然要遭遇市场的考验,因为它们严重忽略了消费者的需求和能力。这是产生
"时尚泡沫"的根本原因。这和股市、楼市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我们可以从尚街设计师作品的高价格得到验证,一件高级订制的西装,在这里的价格可能要达到上万元,这比港汇商场部分有订制服务的品牌价格,至少高3000千,比董家渡要高几十倍,问题是:仅仅以设计师的名义,能否让众多越来越理性的消费者支付如此多的"溢价"?
其实,这背后凸显着设计师商务运作的高成本困境,原因有高企的地租,无法规模化的采购,不稳定的业务,以及浮躁的个体心态。
出路?也许将仅有可能被利用的资源,投入到在分众市场创意产品的研发,并不断地降低成本,让消费可规模化,才是中国大部分设计师商务运作(项目)的方向。这要求中国设计师必须放下唯我和艺术家的心态。因为要知道,只有首先是个市场化的设计师,才有可能是伟大的艺术家。
可是,真正有智慧的设计师有几个呢?他们又在哪里呢?
原文出处:
绣服荼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