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e Crawford 160周年庆典后,又轮到Joyce Boutique 40周年纪念,在香港医学博物馆举行庆祝派对暨<< A Journey In Fashion >> 时装回顾展。
对于香港的中产及以上阶层来说,Joyce Boutique 是一个集体回忆,特别对于我,更是百般滋味在心头。
任谁也知道Joyce 的创办人是马郭志清女士( Joyce Ma ),我总习惯称呼她为马太,在香港经济开始起飞的年代流行外国高级时装的当儿,她最初于1968年为家族旗下的永安百货开设了一间小小的服饰精品店,名为Joyce Boutique,销售外国名牌时装,投资及股权人是永安百货。后来永安决定不再办这间Joyce Boutique,马太在身为先施百货主席的丈夫马景华的支持下,加上银行的贷款,筹措了10万元,在1970年中环文华酒店的商场内开设了真正属于她的Joyce Boutique。这一点资金,马太曾经说过因为丈夫其实不大赞成她开店,只是她执意坚持下,还租用了好的铺址,才勉强让她开的,所以她还须向银行贷款才成事。
回顾展内亦陈列了Joyce Boutique 由昔日至今所代理品牌的经典时装广告
Joyce Boutique 40周年庆典举办时装回顾展。由右至左: Alexander McQueen ( 2002 S/S)、Thierry Mugler (1986 A/W)、Givenchy ( 2008 A/W)、Dolce & Gabbana ( 2010)。
我初次踏足马太的时装精品店Joyce Boutique是在80年后期自大学毕业后,那时候它已迁离文华酒店,在罝地、新世界中心的地库和半岛酒店各自开设了三间Joyce Boutique,旗下也有Giorgio Armani、Emporio Armani、Issey Miyake、Yohji Yamamoto等专卖店,无论去Joyce Boutique还是它旗下的品牌专卖店购物是时尚,也是我们那个年代的大学生梦寐以求的,因为80年代香港是一个强调高端精品的年代,初出矛庐的大学生会为Joyce Boutique 销售自己心仪的一件设计师品牌衣服而省吃俭用,以拥有它为荣,不像今天名牌趋向大众化,推出许多入门货品,千多二千元已有交易;大学生一毕业便想到买房子,我们当年只想去Joyce Boutique 买衣服。就算是陌生的品牌,只要在Joyce Boutique 销售也代表了是好东西,令人趋之若鹜。Joyce Boutique便是高品味的符码,也是马太的象征,不可分割。
我后来认识马太也是90年代中期后的事,最初彼此只是在巴黎和米兰时装周碰到,属于点头之交。那时候Joyce Boutique 已是上市公司,俨如时装王国,中环Joyce Galleria的旗舰店,占地数万平方呎,集合服饰、美容品、家居生活用品、花店和餐厅于一身,打着 “ Fashion Is The Art of Living”的宣传标语,点亮了中环购物圈,至今依然是香港人不可磨灭的集体回忆。当时Joyce王国的版图亦已扩展至台湾、泰国、韩国和菲律宾。每次我在时装周碰到马太,总是有一大羣Joyce Boutique买手十多二十人前呼后拥地簇拥着她。她是香港的时装女王,也是美国Harper's Bazaar 杂志所称誉的“ The First Lady of Hong Kong”, Joyce Ma!
不过,时装女王对香港的中文媒体一向是颇不以为然,特别是大众化的周刊或称为八卦杂志。传统上香港重英轻中,中文媒体总不及洋文般吃香,直至97年亚洲金融风暴爆发,一切都改写了!Joyce王国陷入严重财务危机,97/ 98年度中期业绩登时初次见红,亏损3千万,接着98年度更录得高达2亿7百万元的严重亏损,当中包括从泰国、韩国和菲律宾市场撤退的8千万撇账,就算Joyce Boutique怎样开源节流也无补于事。而「Joyce王国面临崩溃」最先便是由八卦周刊爆出来,也是在这期间我代表当时自己任职的另一本周刊先后数次独家专访了Joyce Ma,由看着Joyce Boutique 在亚洲金融风暴下兵败如山倒,然后是将Prada于香港的合股经营权回售Prada,套现3千8百万,并配股20%予意大利HdP集团;又其后以吴光正为首的会德丰成为了大股东 … 每次访问,Joyce Ma都与我促膝详谈,彼此熟谙起来。此刻她才发现原来"成也周刊,败也周刊 ",它才是影响香港人最重要的主流媒体,开始对周刊的态度改变了 ...。
Joyce Ma & I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