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卡地亚,宝石是一件珠宝的灵魂。珠宝设计与制作均围绕其展开,由此催生出对图案、造型和色彩的构想。这种初见后迅速产生的直观意象,引领珠宝大师不断探索。卡地亚的高级珠宝工作坊内汇集了各道工序的资深珠宝工匠们,从最初的设计直到最终成品,每一道工序都凝结着他们的天才智慧与精湛技艺。珠宝师、镶嵌师、打磨师和抛光师,见证了一件珠宝作品从最初的设计草图到作品完工的整个创作过程。
宝石:创作之源
经过对一块宝石色彩、质地及特性的精心观察与揣摩,一张手绘草图便应运而生。随后,通过设计师们更为精确且全面细致的研究考量,草图中的最初创意逐渐变得清晰而具体,并以彩图纷纷呈现于透明硫酸纸上。在这些彩图中,设计师们精心挑选出与实物大小最为一致、并能真实呈现宝石色泽与质感的一幅,藉此获得最佳的造型与平衡,洞悉珠宝的动态美。一切都如此自然,有如行云流水,清晰明了,任何稍显呆板或失衡的设计在此都将受到摒弃。在图稿的设计过程中,工作坊负责人、设计师、铸造师及整个工作坊团队齐聚一堂,对于关乎珠宝制作的所有技术与美学问题进行共同评估和探讨。若其中涉及的宝石数目较多,珠宝工匠还会将这些宝石摆放到蜡模上进行研究:使用什么样的色彩搭配?宝石的切割比例是否正确?如何安排每颗宝石的位置?如何确定每颗宝石的摆放角度?
从蜡模到金属铸造:珠宝雏形的诞生
在传统的珠宝制作中,珠宝师通常直接用贵金属打制出珠宝造型;而对于立体珠宝作品,则会先用绿色蜡膜制作一个模型,然后再采用古老的脱蜡铸造工艺,打造出金属模具,如此,令珠宝的雏形脱颖而出。珠宝工匠随后将金属底座镂空,雕凿出用以镶嵌宝石的孔洞,以确定整体的镶嵌布局。缟玛瑙、珊瑚等珍贵宝石随即在这一刻开始幻化成花瓣、羽毛或其它抽象造型,在珠宝工匠们的妙手下焕发出生命之光。随后,镶嵌师将宝石固定到珠宝上,并始终关注珠宝每个立面所呈现的效果。他们巧妙运用珠镶、爪镶及隐秘式镶嵌等工艺,令宝石更臻完美,不同的镶嵌工艺各具特色,亦打造出风格各异的珠宝作品。宝石镶嵌完毕后,珠宝师再次通过固定或铰接将珠宝的各部分组合起来。在组装之前、镶嵌前后以及最后的完工阶段,都会将珠宝作品送至抛光师处,通过抛光打磨令其呈现出迷人光泽。这项完美精妙而又一丝不苟的技艺,需要抛光师多年的经验积累,方可令珠宝作品呈现出无可挑剔的舒适度与美感。每位工匠的“手法”皆自成一格,是多年丰富经验与超凡技艺的结晶。而正是这一特色,赋予着珠宝作品难以觉察而又独一无二的灵性。
团队智慧
一件珠宝诞生的背后蕴含着庞大繁杂的制作工序,这往往需要通过一个团队的集体智慧和通力协作方能完成。在卡地亚,创作是一场周而复始的探索之旅,工匠们在此不断重新审视和演绎既有成果,从未停止开拓前行的脚步。近年来,凭借对工艺和美学的热情,卡地亚亦开始致力于分享、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而罕有的珠宝工艺。饱含激情的匠心,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成就了这一使命。
用透明硫酸纸绘制的与实物大小一致的设计彩图,真实呈现了宝石的色泽与质感。Philippe Gontier © Cartier 2012
制作植物或动物造型珠宝时,须先用绿色蜡膜雕刻出模型。而后通过金属铸造,使得一件珠宝的雏形即刻脱颖而出。Philippe Gontier © Cartier 2012
珠宝师将金属底座镂空。经过珠宝师手工打造的每一件珠宝都被赋予独一无二的个性。Philippe Gontier © Cartier 2012
卡地亚的高级珠宝工作坊内汇集了精通各道工序的资深珠宝工匠,从最初设计直到最终成品,每一道工序都凝结着他们的天才智慧与精湛技艺。通常,珠宝设计与制作围绕着宝石——珠宝的灵魂而展开。Philippe Gontier © Cartier 2012
漆艺——源自中国的古老技艺
漆艺以产自中国的原生树种——漆树的天然树脂为原料,在器皿上反复涂刷,每一层生漆都薄如蝉翼。当涂刷在器皿上的生漆完全干透后,可拥有绝佳的防水效果,并可在生漆上进行雕刻、镶嵌或绘制图案。这门古老的工艺诞生于中国,随后流传至日本。
天然生漆干燥后为黑色,但若在其中加入朱砂,则可令其呈现出深红色。卡地亚于1920年代推出的漆器,通常采用从远东进口的漆板制作。这些镶嵌着珍珠母贝的漆器,被称为“螺钿漆器”。事实上,这些漆器采用特殊的制造工艺,在刷涂多层生漆后对其进行切割,以便令漆层与螺钿镶片的厚度相等。随后再刷上最后一层面漆,将螺钿完全覆盖。之后再使用极为细腻的研磨剂进行打磨,直至所镶嵌的螺钿图案再次显现出来,而漆器的表面,则光滑可鉴。
在法语中,“laque”一词呈阴性时,意为生漆,即这种材质本身。而“laque”一词呈阳性时,则指代漆艺或漆器成品。
三问座钟
1930年,卡地亚巴黎
金、铂金
绘有中国风景的螺钿漆画嵌片
雕花玉石, 螺钿
玫瑰式切割钻石
缟玛瑙
红色、黑色珐琅
底座带机芯上弦和时间调校钥匙
高12.0厘米
Nick Welsh, Collection Cartier © Cartier
中国风格化妆盒
1926年,卡地亚巴黎
金,铂金
两块嵌有宝石的螺钿漆画嵌片
凸圆形红宝石,祖母绿和蓝宝石
珊瑚
玫瑰式切割钻石
黑色珐琅
9.9 x 4.7 x 1.7 厘米
Nils Herrmann, Collection Cartier © Cartier
点翠
近来,卡地亚档案馆的工作人员惊喜地发现,在一些不起眼的储物盒中,珍藏着一份前所未见的宝物:一些翠鸟羽毛被井然有序地保存在盒中,珍贵又脆弱,轻盈不失优雅。当时被送至卡地亚工作坊的翠鸟羽毛,多年来一直原封不动地放置于此,几乎被人遗忘。卡地亚工作坊的工匠得以了解这种罕见的材质,并研究采用点翠工艺装饰的一整套古董头饰。这些来自中国的珍品,也许购自著名贸易商于勒·格拉恩泽(Jules Glaenzer)处,或由路易·卡地亚从巴黎古董商处购得。1920年代,卡地亚曾运用点翠工艺来装饰小时钟的钟盘。
从公元前二世纪起,中国开始使用点翠工艺装饰珠宝、绘画或屏风。而以点翠工艺装饰的头饰,在嫔妃命妇的乌黑秀发上绽放着令人怦然心动的湛蓝色调。唯有品级较高的贵族,才有权使用点翠珠宝。
只有细致耐心,手法灵巧熟练的中国工匠,方能掌握这项近似于掐丝珐琅工艺的精湛技艺,令翠鸟羽毛呈现出虹彩光泽。这些精巧别致的翠鸟羽毛,在动物角质垫板上切割成型后,再粘贴于银质或硬纸板底座上,成为独具一格的典雅装饰,在精巧繁复的珠宝上熠熠生辉。
带支架的座钟
1929年 ,卡地亚巴黎
金,镀金金属
软玉
绘有楼阁图案的螺钿漆画嵌片(钟面)
点翠(分钟轨)
7 x 7 厘米
Nick Welsh, Collection Cartier © Cartier
头饰
约1910年, 中国
镀银,点翠,纸盒
头饰 :2.5 x 16.1 厘米
盒:4.5 x 17.5 x 9.5 厘米
Archives Cartier © Cartier
兼收并蓄,融会贯通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种全新的室内装饰风格开始风靡。这种风格,以简约线条和纯粹造型为特色,以风格化的装饰凸显异国情调,运用创新材质乃至源自异国他乡的材料,催生出精致考究的品味。
身为博学多才的收藏家,路易·卡地亚敏锐洞悉当时的流行风潮,对源自不同文化和时代的艺术形式产生了浓厚兴趣。他经常光顾古董店,这些古董商人也定期为他提供从世界各地搜罗而来的稀世珍宝。他擅于将来自中国、波斯、日本或埃及的古老装饰元素融入卡地亚作品之中,如今我们在烟盒、烟灰缸、墨水瓶、化妆盒以及手袋锁扣等日常用品和珍贵饰品上仍可看到这样的搭配组合。
由此,中式的雕刻玉石、螺钿漆艺和雕刻珊瑚,埃及风格珐琅器物,印度风格雕刻宝石及波斯细密画等作品与卡地亚元素和谐地融为一体。
佛犬墨水瓶
1927年,卡地亚巴黎
金
灰色雕花玛瑙(花瓶和瓶盖)
玫瑰色石英(基座)
青金石(底部)
凸圆形蓝宝石
蓝色珐琅
中式花瓶来源于19世纪
10.55 x 9.05 x 8.60 厘米
Nils Herrmann, Collection Cartier © Cartier
硬宝石雕塑:化刚为柔
二十世纪初,俄罗斯风格大行其道,深受其吸引的卡地亚由此采用各种硬宝石创作出不计其数的动物造型小摆设,有时更采用珍贵宝石加以点缀。
自1904年起,卡地亚的动物王国不断丰富,囊括了包括白鹮、猫头鹰、鸳鸯、小鸡、雏鸟以及老鼠在内的众多动物,随后又增添了斗牛犬和京巴犬等小型犬类,以及小猪和企鹅等。这些以萤石、蔷薇石英、烟晶、玛瑙或碧玉雕刻而成的动物世界日渐壮大,作品层出不穷。于1907年所列的一份统计表明,当时,卡地亚拥有的动物造型竟已超过200种。
1907年左右,从日本艺术汲取灵感的“宝石花卉”开始丰富自花环风格问世后诞生的卡地亚珍宝花园。
这些花卉珠宝作品最初在俄罗斯工坊中制作,其中不少出自当时的知名品牌法贝热(Fabergé)之手。随后,这些小物件由多家法国工作坊根据卡地亚提供的设计图样进行制作:直至1910年代之前,Varangoz、Berquin和Césard一直是卡地亚的主要供货商,而在1910年至1920年间,Fourrier工坊则大放异彩,倍受卡地亚青睐。
小鸡摆件
约1906年,卡地亚
雕花灰玛瑙
白玉髓(蛋壳)
錾刻金(爪子)
玫瑰式切割钻石(眼睛)
5.0 x 4.6 x 3.8 厘米
Nils Herrmann, Collection Cartier © Cartier
长毛犬雕塑
约1907年,卡地亚巴黎
雕花灰玛瑙
铂金和玫瑰式切割钻石(眼睛)
三只小狗由一整块宝石雕刻而成
10.04 x 4.87 厘米
Nick Welsh, Collection Cartier © Cartier
通过邮件获取观潮最新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