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个清晨醒来,看到这样的标题,会不会令每个轻熟龄者(如果我们把熟龄等同于世卫组织对中年人及以上定义的话)倍感欢欣鼓舞?
没错,这并非自我催眠式的安慰,尽管这一观点在人口冲14亿、新生代消费者层出不穷、35岁通常成为分水龄的中国的确有点匪夷所思。不过我们真的“Out”了!看看下面国外的最新研究,足够颠覆中国近20年来已约定俗成的对消费者的研究设定。
活到1000岁?
众所周知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人均寿命已经增长了一倍,且正以每天 5 小时的速度增长。 而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2年出生的婴儿中,至少1/3 的婴儿将活到 100 岁。
而更毁“三观”的一个最新研究是:分子生物学家、加州 SENS 研究基金会的首席科学官 Aubrey De Grey 博士最近提出了“活到1000岁”的口号,认为如果科学能阻止年龄增长导致的分子细胞衰退并修复受损的部分,人类没有理由不能活到 1000 岁: "我想我们可以使人类保持健康,在 90 岁时醒来的体力状态和 30 岁时一样好,且在 90 岁时死亡的概率不会比在 30 岁时死亡的概率更高——这一切已经触手可及。"他在接受英国《卫报》的采访时说。
或许新的长寿的定义应该是:延长青春,而非长生不老。生命科学的研究理念正在改变,从研究死亡原因转移至研究衰老的原因和老年疾病。对长生不老的追求是个存在伦理危险性的幻想,而对抗衰老才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最新的一些生命技术包括基因疗法、人体冷冻技术和大脑仿真技术等。尽管这些技术在普通人看起来近乎“科幻”或“超现实主义”,但这些技术预估在未来20,30年内都会具有现实性。
新“熟龄代”
生命的延长需要重新定义生命的不同阶段,显然如果人均寿命增长到100岁,并且假定随着生活方式的提高与科技进步,健康和生命力也随着寿命增长而增进,那么新“熟龄”代的人群是需要被重新定义的。
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出生率下降、寿命增长意味着在本世纪剩下的阶段内,增长速度最快的消费群体为 60 岁以上的人群;而从现阶段来讲,西方的 “婴儿潮”一代正成为新“熟龄代”的主体。
这批新“熟龄”人群的生活方式上完全有别于前辈:与传统的退休不同,许多婴儿潮一代的人如今都有自己独立的事业,他们在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中成长,为生存而努力的观念不复存在。对他们来说,他们并不喜欢退休,或者至少他们希望可以控制他们退休的年龄。这一趋势导致美国增长速度最快的劳动力人群为 65 岁以上及 75 岁以上人群。并且在美国,55 岁及以上成人的自主创业率达到 16.4%(劳工统计局)。
对“熟龄代“而言,差异不仅仅体现在职业上,家庭结构也会发生变化,配偶间的年龄差距或兄妹间的年龄差距会延长,配偶间年龄相差50、60岁并不稀奇。而长期伴侣也在换;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之间更加平等。寿命延长也会导致男女之间更加平等,尤其在生育问题上。职业规划可以晚一点制定,当然需要学习专业知识的时间也更长。
而对于中国而言,在接下来的10-20年中,伴随着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第二次生育高峰的人群将进入“熟龄”阶段。客观上总体素质更高的60后、70后让更多熟悉互联网或有着专业技能的人会利用这一点,在他们擅长的领域工作更久,比如从事咨询工作或利用社会媒体寻找职业群体或网络群体。而专业的职业人士也有更多不再做企业的全职员工,他们有可能会更多开创自己独立的事业。
云技术、移动计算技术和社交网络的发展使70后的中坚者们很容易利用自身的知识资本和社会资本创立自由事业、获得持续的收入和职业声望。"
打动新“熟龄代”消费者
在中国,人们偏爱对80后、90后甚至00后等新生代消费者进行研究,而广告主和媒介人士通常更重视年轻消费者,而不是“熟龄”消费者。针对“熟龄”消费群体极少的营销预算与可能实际消费水平占主导的市场购买力完全不匹配。
但正象我们前面所说,他们忽视了60后、70后即将成为新“熟龄”群体。不去关注那些 50、60 岁的消费者意味着失去了重要的商机。20年后,这个人群有能力也有意愿尝试新的东西,而他们依然会是社交媒体的主流,对社会产生持续影响力。同时身为90后,00的父母他们将会对这些群体的消费产生重大影响。
“熟龄代”的消费者会有他们新的消费特征:譬如有可能对质量和服务更为在意,以及更注重文化的因素而对价格不是很敏感。过分注重速度和价格优势的商家有可能会失去他们。而尽管面临老化带来的实际问题,如行动力、记忆力或视力问题。但他们并不愿意“服老”,这需要商品注入更多与情感有关的因素,以及强调独立性。
总体来说,新“熟龄代”消费者是需要被觉察到的新兴群体并且需要被纳入消费者研究的重要范畴。他们不再象过去的老年群体一样弱势、忧郁而且被孤立,他们将具有更大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