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sé Teunissen 荷兰时尚著名报纸”De Volkskrant en Trouw”资深时尚记者,从1998年起José Teunissen 担任乌特列支中央博物馆(the Centraal Musuem in Utrecht)馆长,举办过荷兰现代主义 (Dutch Modernism), 时尚面料和日本制造(Fabric of Fashion and Made in Japan)等多项荷兰的时尚展览。 Teunissen 也是多项时尚活动的策划者,集合多位时尚设计师,摄影师,插画家,平面设计师共同设计的橱窗展示,在乌特列支的旧运河旁(Oude Gracht)造成不小的话题。 Teunissen 涉猎甚广,无论是从电影制作,平面设计到摄影理论等,现为时尚作家出版过的时尚书籍有“Global fashion local fashion”。
José Teunissen荷兰时尚媒体人,著名时尚作家和观察家,乌特列支中央博物馆策展人,兼任阿尔特兹艺术大学 (ArtEZ Institute of the Arts fashion master degree)时尚理论教授,为荷兰时尚设计出版过多项论著或报导,是荷兰时尚产业重要人士之一。这次DutchDFA(Dutch design fashion architecture)和上海外滩美术馆(Rockbund Art Museum)共同策办的交流计划”FA-SH-ART!”的邀请之下,Teunissen在上海有一场有关荷兰时尚设计历程的演讲,并考察北京和上海当地的时尚产业。José Teunissen特地拨了个时间给我,选在阿姆斯特丹的咖啡馆,让我有机会访位这位荷兰时尚人士如何看待中国2k7
时尚设计。(José Teunissen 以下简称J,记者简称S)
S:除了设计的部分,你认为中国设计师还需要加强哪方面的品牌概念或者营销策略?
J:在欧洲,我们并不太了解什么是中国设计。我想这些部分应该是中国人知道如何做他们的品牌,像Vega Wang(王在实)在中国开始有了实体店铺,她也非常具策略性的经营中国市场。然而,我到了中国发现确实有一些中国设计师开始策略性的进入欧洲市场,但说实在的我没有任何印象有任何一个中国设计师被报导在时尚杂志或者参与过四大时尚周。
S: 其实已经有一些中国设计师们被报导或者参加国际的时尚周了。
J:我也不知道中国设计师对于欧洲市场该用什么样的策略。但我认为他们可以先从小众着手,从跟当地的品牌概念店合作下手,虽然规模小但能引起当地的关注,让当地人可以真实地欣赏到和购买中国的设计。我倒是知道一些在欧洲的时尚概念店,已经开始贩卖中国设计师的服饰,此外,网路销售也可以是一种低成本的选项。但是有很多中国品牌的网站还是只有中文界面,如果我们想要知道品牌故事,总是被一大堆的中文字吓到而只好“望而兴叹”,最后只能浏览一些照片而已。
S:对于欧洲市场而言,对于Made in China的产品有很深的刻板印象,但中国设计师的服饰却全都是中国制造的,因此中国时尚设计师们很努力的扭转这样的印象-从”Made in China”到“Designed in China”,您这次的中国之行有看到这样的变化吗?
J:这正是我刚刚一直在强调中国时尚设计有跳跃性的进步。但我想中国的教育体系也占了很大一部分功劳,同时政府也在帮助本土设计师开创自己的时尚品牌。之前我们谈到很多中国设计师有留洋的背景,但我很好奇,他们为何不直接待在欧洲发展,却回到中国做设计,也许是他们的市场选在中国吧!
S:的确是如此,有很多的设计师们选择在中国发展,可能是生产和制造比较容易吧,比较好找到合理价格的面料和制造厂商等等,再者,留在在欧洲设计的话,也会面临到很多挑战,像是如何找到合作的品牌推广公司,市场顾问公司等?中国设计师对欧洲市场了解多少?营销的渠道在哪?这些都是要思考的问题。但是,对于无论选择在中国还是欧洲发展的中国设计师来说,都想要获得来自国际的认同,至少希望有个Fashion Show在巴黎,纽约,伦敦或者米兰。
S: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一些中国设计师们打入欧洲时尚产业。这不只是扩大市场更是为了得到在国际时尚圈的声誉;和欧洲设计师比较下,您认为中国设计的优势在哪?
J:中国设计师的优势还是要回到设计本身,美丽的设计是必要的但不是绝对的,重要的是你的设计一定要有很大的识别性;具有明显的识别性和发展自己的设计风格比营销策略还重要,在欧洲我们已经开始厌倦一些大奢侈品牌如Dior, Gucci,LV等的营销策略,我们期待中国设计师能回归基本,用最真实的时尚设计打动我们。
不过我认为中国设计师们不一定要到时尚周寻求认同,虽然传统上设计师的成功来自于获得伦敦或者巴黎的声誉,但经历了几十年因特网和Blog,Face Book, Twitter这些网络社群的蓬勃发展之后,我认为设计师们得到时尚周的认可已经不再是必要的成功路径。
像这样全球性时尚产业民主化的现象,在我撰写的“Global fashion local tradition”一书中有详尽地描写。
S:日本时尚设计师和安特卫普设计师两者都被看作是一个派别,由一群来自同国家的设计师一起攻占时尚界的舞台,而这两者也都带来非常前卫的设计概念和风格,将来中国设计师们可否也可以做到如此的成就?
J:我认为以一个团体的形式来推广中国时尚设计,对现阶段的中国设计师而言是必要的策略,当然他们之间的设计风格和品牌故事并不尽相同,但唯有把他们摆在一起,能有更大的故事可以说,更宽广的机会可以把握。所以我认为推广中国设计这样的概念对现在新一代的设计师来说是极关重要且刻不容缓的。
S:的确,如同 Barry Schwartz 在“选择的矛盾 “一书中所提到 “一同营销的魅力 “-把传递给消费者的信息简化,让他们容易了解品牌和让他们更容易做出选择;现阶段中国的时尚设计推广策略,只有联合新锐设计师们,提出非常具识别性的前卫设计,并把故事做大,可以创造更多的机会在国际上曝光,先告诉世界什么是中国时尚设计,等到时机成熟,设计师们也越来越到位并有一定的知名度,再转换成更细致的手法来推广个别设计师们的品牌。
很多人也许觉得为何要如此刻意强调中国的设计,但我觉得强调中国设计来取代中国制造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Rei Kawakubo川久保玲曾说:“时尚就是朝生暮死之事”, 时尚就是这个样子,虽然有很多的话题和机会,却都稍纵即逝,现在不做难道以后会有更好的时机吗? 而且你不做其他人也会做,譬如韩国的政府也正在积极的推广他们的设计师在巴黎已有不错的发展了,土耳其时尚周也在欧洲营销工作做得很火,期盼能吸引国际媒体的关注。
J:所以就如同我说的,现阶段把一些有识别性,有潜力的中国设计师集合起来一同在欧洲推广是很好的策略。不过他们是否要走日本设计,或者安特卫普设计之路则不一定,因为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不同,中国时尚设计有自己的路要走,中国设计师们必须要做一些别人没做过的事。他们不必一定要到四大时尚周寻求认可,我不认为现在的时机是属于这样的发展模式的,一些奢侈品牌某种程度上已经不再前卫和创新了;反而玩一些小众的营销策略,如联合一些中国设计师们成立的快闪店(Pop-up store)并和当地的时尚概念店合作应该会有不错的回响和推广成效。
作者简介:
Summer Yeh,台北人,越过乌拉山现存在欧洲名叫尼德兰(荷兰)的古老土地上,非常喜欢研究时尚,又或者-能拥有。现就读于荷兰时尚艺术学院阿尔特兹艺术大学“ArtEZ Institute of the Arts”硕士班,主修时尚品牌设计和时尚策略。如果可以,我想穿安特卫普设计师的作品一辈子,或者大大搜刮COMME des GARÇONS的作品,和Anna Wintour比邻而座,一同看尽时尚的风骚精彩。希望能做你的时尚眼,只因为爱时尚,我们都一面倒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