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上海新天地将联手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在新天地时尚购物中心B1中庭共同启动为期1个多月的“伦敦2012—奥运海报展•上海新天地站”展览活动。秉承为奥运会创作艺术海报的百年传统,伦敦奥组委与泰特美术馆(Tate)和Plus Tate集团特别委托12位英国顶尖艺术家分别为奥运会和残奥会创作海报,以庆祝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召开。作为新天地时尚2012夏日购物季的主要活动之一,同样也是“艺述英国—英国艺术及创意产业节”的旗舰活动之一,本次展览将展出这些英国顶级艺术家创作的具有非凡意义的伦敦奥运官方系列海报,呈现各艺术家对奥运会以及残奥会的体育精神的独特诠释。此次奥运海报展的开幕还特别邀请到曾夺得2000年悉尼奥运会女子气手枪金牌,现任上海市自行车击剑中心副主任陶璐娜,中国奥运男子游泳实现零的突破第一人、现任上海市体育局群体处副处长蒋承稷,以及黄浦区体育局黄建荣局长、沈建青副局长、沈云副局长出席此次活动。上海新天地也希望借由这些充满别样创意和独特奥运视角的海报,以创意的艺术体验形式,邀请沪上市民们一同领略伦敦奥运的魅力与风采。
自1912年起,历届奥运会主办城市都会委托艺术家创作海报,以庆祝其成为奥运会东道主;而自第一届残奥会于斯托克曼德维尔举办以来,亦秉承了创作海报的一贯传统。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官方海报已成为一种象征艺术与体育融合的特别庆祝方式。纵观奥运会海报的百年历史,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毕加索(Picasso)、罗伊•李奇登斯坦(Roy Lichtenstein)、图卢兹•劳特雷克(Toulouse Lautrec)等大师级艺术家都曾为奥运会创作过海报。一直以来,奥运海报将艺术与奥运精神完美结合,让观众以视觉艺术的形式感受运动之美和奥运文化。此次艺述英国将“伦敦2012奥运海报展”带到中国也可谓别具意义:英国接替中国成为第30届奥运会东道主,而本次伦敦2012奥运海报展来到中国,正体现了中国两国40周年的邦交以及紧密的关系。借着伦敦举办2012年奥运会及残奥会之际,GREAT campaign充分展现英国最优秀的范畴,包括历史、文化、运动、创意及创新等。
本次海报评审的主要标准为追求艺术的卓越性,故最终受委任者均为英国顶尖艺术家。其中马丁•克里德(Martin Greed)、霍华德•霍奇金(Howard Hodgkin)、克里斯•奥菲利(chris Ofili)和瑞秋•怀特里德(Rachel Whiteread)四人曾荣获特纳奖;霍华德•霍奇金(Howard Hodgkin)、翠西•艾敏(Tracy Emin)、迈克尔•克雷格•马丁(Michael Craig-Martin)、布里奇特•莱利(Bridget Riley),以及加里•休姆(Gary Hume)五位艺术家曾代表英国参加双年展。相比于以往的海报作品,此次伦敦2012奥运海报展的艺术家们的创作也更为随性自由,几乎没有以竞技人像作为视觉的呈现重点,取而代之的是更多大色块与文字的涌现,以此让观众感受运动之美和奥运文化,表达出不同设计师对奥运别样的视角和感悟。
瑞安房地产商业总经理刘梦洁女士在活动现场表示:“上海新天地很高兴可以邀请到这12位英国顶级的艺术家为奥运创作的海报作品在新天地时尚展出。作为上海的时尚和文化地标,上海新天地和新天地时尚希望能够通过此次的展览,为中外艺术家建立沟通交流的平台,也希望能够从艺术创意体验这样别样的角度,让沪上市民领略伦敦奥运的风采和体育运动精神。”
此外,在新天地时尚夏日购物季之奥运活动期间,市民还可以至新天地时尚B1层奥运海报展区观赏奥运纪录片,并能参与画出“我心中的奥运海报”亲子互动活动,更在每周五、六、日能够与新天地时尚最新推出的“型男导购”邂逅,领略别具一格的英伦奥运风尚。同时,为了让大家足不出户也可以参与伦敦奥运会互动,上海新天地还在新浪微博上开展了“型男奥运榜样”互动活动,参与活动@上海新天地,还有更多机会获得精美大奖。当然,如果你有几分艺术天份,还可以参与奥运海报的创意比赛,在新浪微博关注@艺述英国,参加微活动“五个圈的狂想曲”,优秀作品更有机会在奥运海报巡回展的下一站展出!
作为上海的城市名片和知名的时尚地标,上海新天地和新天地时尚一直希望能够为市民们提供近距离接触创意文化艺术的机会和平台,此次“伦敦2012奥运海报展•上海新天地站”活动将会以艺术创意的形式,带领大众一同走进伦敦奥运风潮,进一步促进中英艺术文化交流。
安西娅•汉密尔顿
安西娅•汉密尔顿1978年出生于伦敦,2000年毕业于利兹都市大学。汉密尔顿的作品将各种日常物品汇集在一起,营造了一种“叙述性的环境”。剪切图形和意想不到的物件拼凑在一起,使汉密尔顿的作品表现出超现实主义的特征。此外,作品所放置的空间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因为汉密尔顿会根据空间来决定作品的重量,以此来建立作品与观者之间的互动。费尔南达•莱热和毕加索(立体主义画派代表人物,前者还被称为“机械立体派”)所采用的图形和色调也给汉密尔顿提供了灵感。汉密尔顿强烈地认为应该将作品的结构充分展示给观众,并曾经在自己的作品中使用过固定支架。最近,汉密尔顿已经完成了在巴黎东京美术馆进行的驻地项目,并在伦敦奇森黑尔画廊和IBID Projects画廊举办了个展。汉密尔顿目前在伦敦生活和工作。
布里奇特•莱利
布里奇特•莱利出生于伦敦,二战期间居住在康沃尔郡,在那里开始断断续续地接受艺术教育,后来重返伦敦并在金史密斯学院就读。1952年她从该学院毕业,随后就读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她的绘画风格演变得很慢,直到于1960年访问西班牙和意大利期间才完成了首批欧普风格绘画。20世纪60年代初期,她的作品全部为黑白绘画。她迅速地发展出一种艺术风格,以线条和色彩组成的规则图案覆盖整个画面,营造出一种波动之感,但事实上这些图案都是静止的。1966年起,她开始运用色彩,起初使用深浅不一的灰色,后来使用对比鲜明的色彩,例如红色和碧绿色。用艺术家自己的话来说,她的作品主要关注的是“安宁与骚乱”。1968年,莱利代表英国参加1968年威尼斯双年展,并成为第一位赢得国际绘画奖的女性。此后,她曾在英国及世界各地举办过多次展览。
克里斯•奥菲利
克里斯•奥菲利1968年出生于曼彻斯特,曾先后就读于切尔西艺术学院和皇家艺术学院。20世纪90年代初,他凭借编排细密的油画一举成名。在早期作品中,他常采用杂乱的圆点、图钉及现成的图案,光亮的大象粪便甚至都会出现在他的画布之上。他通过细节揭示美、黑人文化和历史。他的近期作品在表现形式上更精简,但是仍以图形为主题。奥菲利在1998年赢得了“特纳奖”,曾代表英国参加2003年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在过去十年中,奥菲利曾经在多个国际艺术机构举办过展览,包括2010年在泰特美术馆举办的大型个人回顾展。奥菲利现于特立尼达生活和工作。
霍华德•霍奇金
霍华德•霍奇金1932年出生在伦敦一个著名的艺术之家。他曾先后就读于坎伯韦尔艺术学院和巴斯艺术学院,随后在巴斯艺术学院任教。在霍奇金的人物和风景作品中,他试图捕捉某个特殊的时间、地点和区域所展现的抽象特质,将瞬间感受凝聚在画作中并使之永恒。其作品主题是亲密的友人和激情的时刻——他敬仰的艺术家、他所熟悉的印度美景以及恋爱时的特殊感受或回味。霍奇金的作品一眼就能被人辨别出来。在早期创作中,他使用浓郁的色彩营造层次感与质感,通过打破原有的框架和界限来塑造主题。他的后期创作侧重于具有流动感的形态。他的作品每一笔都精雕细琢,一幅画作往往需要数年时间才能完成。霍奇金是泰特美术馆和英国伦敦国家美术馆的董事。他的作品曾在1984年威尼斯双年展英国馆中展出,次年他赢得了“特纳奖”。他于1992年被册封为爵士。
马丁•克里德
马丁•克里德1968年出生于英格兰北部城市韦克菲尔德,三岁时随家移居苏格兰的格拉斯哥。1986至1990年,他就读于伦敦斯莱德美术学院;1990至2001年在伦敦工作和生活,期间组织乐队OWADA并涉足音乐创作。2001年移居意大利阿利库迪,现于伦敦和阿利库迪两地工作和生活。马丁•克里德的作品主要关注有与无之间的张力,探讨艺术品的构成,以及艺术品对于周遭世界的价值。从干预物件到写作、歌曲和访谈,克里德会为自己的每一件作品编号并分类。克里德使用的编号系统没有什么次序性,但同一个编号从不会重复使用。克里德2001年获得了泰特美术馆颁发的“特纳奖”。他的作品曾在多地展出,最近曾在泰特利物浦美术馆(2012年)和西班牙维戈现代艺术博物馆(2011年)举办个展。
瑞秋•怀特里德
瑞秋•怀特里德出生于伦敦,1982至1985年在布莱顿理工学院学习绘画,1985至1987年在伦敦斯莱德美术学院学习雕塑。1992年,她参加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举办的“艺术家在柏林项目”,并于1993年被泰特美术馆授予“特纳奖”。1997年,她代表英国参加了第四十七届威尼斯双年展。怀特里德用石膏、树脂和橡胶直接在日常用品实体周围的空间(包括这些用品的周围和内部)进行雕塑创作。短暂的时间和空间被塑造成有形的实体,起到提示的作用。她的作品召唤着记忆和隐去的东西——透过她的“合成雕塑”仍能看出原始物件的模样;墙体石膏真实地保留了壁纸渗入的颜色;她还用树脂真实再现了铸铁浴缸底部的瑕疵。除了雕塑以外,怀特里德还从事摄影创作。拍摄对象包括建筑物、正在建设或拆除的房屋、被遗弃在街头的家具以及空荡荡的房间。她还曾接受委托为多个重大公共项目进行创作,包括维也纳的大屠杀纪念馆,最近的一次是为伦敦白教堂美术馆创作一个摆放在外面的永久性艺术品。
迈克尔•克雷格-马丁
迈克尔•克雷格-马丁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1939至1945年居住于伦敦和威尔士,1945年举家移居华盛顿。1961年,他在耶鲁大学学习绘画,一年后以研究生身份回国,继续在伦敦工作和生活。在早期创作中,克雷格-马丁常采用各种日常用品和材料探索艺术和再现的本质。现在,他作品中清新明快的外形设计为人所熟知,他运用了美纹胶带、霓虹灯、油漆、特定场景等大型墙面装饰所不常用到的工具,最近还加入了电脑动画。与此同时,克雷格-马丁在教学方面也颇具影响力,受到了人们的高度评价;他的思想被认为对英国20世纪90年代的艺术界年轻代表人士(达米安•赫斯特、加里•休姆和莎拉•卢卡斯等)产生了奠基性的影响。他还策划了许多展览,包括1995年《Drawing the Line》展览和2009年英国文化协会《Passports》展览,这两次展览都在白教堂美术馆举办。1998年,克雷格-马丁代表英国参加了圣保罗双年展并于2001年被授予大英帝国司令勋章。
加里•休姆
加里•休姆1962年生于肯特郡,曾先后就读于伦敦利物浦理工学院和伦敦金史密斯学院。1996年,他入围了特纳奖,其作品也在圣保罗双年展上展出。次年,他荣获哲尔伍德绘画奖。1999年,他代表英国在威尼斯双年展英国馆举办个展,为此制作了一系列大型的、相互重叠的裸体素描,题为《水画》。休姆最负盛名的作品是采用家用光漆创作的色彩亮丽的平面图形组合。20世纪90年代初,他创作了一系列“门画”用反射性极强的光漆勾勒出医院的门,因此成为艺术界的重要人物。后来,他的绘画题材扩大到了肖像画、裸体和拉拉队员。在他的肖像画创作中,休姆十分钟爱流行文化,总是选择明星(例如时装模特凯特•莫斯)作为主题。加里•休姆于2012年在白立方举办四年以来的首次个展,他对自然的热爱和自然回馈给他的冷漠是激发他完成这些最新创作的动力。休姆现于伦敦及美国纽约州北部生活和工作。
鲍勃和罗伯塔•史密斯
“鲍勃和罗伯塔•史密斯”是艺术家帕特里克•布里尔给自己起的艺名。帕特里克•布里尔1963年出生于伦敦,曾先后在伦敦雷丁大学及金史密斯学院学习美术,现于伦敦生活和工作。“史密斯”的作品涉及各种不同体裁:绘画、演出、音乐甚至烹调和DIY,作品中充满了颠覆性的幽默。鲍勃和罗伯塔•史密斯将诸如此类的多样化载体与另类抗议运动的语言文体、民俗和朋克文化结合起来,试图挑战已被确立的权威和价值观,并激发人们的创造力。他做过的许多项目和表演都有互动性元素,与上世纪60年代的激浪派有相似之处。
菲奥纳•班纳
菲奥纳•班纳出生于利物浦,曾先后就读于金斯顿理工学院和金史密斯学院。她以“文字风景”的形式,对实际发生或电影中的场景进行再创造。电影、场景和事件发生的顺序都能通过文学化的表达被完整地重述出来。几个小时的动作片能被压缩成一个“文字大楼”——不论是打印体、手写体,还是以高度浓缩的情节串联板的形式。文本格式取决于内容题材。有时为了表现戏剧中的紧张时刻,文本会显得很模糊;有时为了表现追车或火拼的场面,会对文本进行定点处理。战机也是班纳关注的重点,她不仅创作了大量铅笔画,还收集Airfix飞机模型。2010年,她在英国泰特美术馆杜维恩画廊展示了两架退役战斗机,象征着“语言的对立面”。
翠西•艾敏
翠西•艾敏1963年生于伦敦,在英格兰东南部沿海城市马尔盖特长大,曾先后就读于梅德斯通艺术学院和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她经常不带任何讽刺意味地探讨自己的灵魂,在这一点上,她与她的同辈艺术家们迥然不同。和她所敬仰的埃贡•席勒和弗里达•卡罗一样,她的绘画主题是她自己:她过去曾经历的创伤和绝望,以及她现在脑海中所浮现出的黑暗意念。她的作品代表着一种大胆的诚实,这似乎是翠西•艾敏引以为傲的疑点。她的作品带有很强的叙事性,通过直白的、偶尔感伤的情绪表达性欲,这与传统女性行为规范相违背。但是,她所选择的绘画媒介,包括刺绣、被子制作和日记般的叙述手法等,却正是人们眼中的19世纪女性应该具备的技能。艾敏最近一次个展于2011年在伦敦海沃美术馆举办,主题是“爱是你想要的”。 2007年,艾敏代表英国参加了第52届威尼斯双年展。她是皇家艺术院会员,并获得了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的名誉博士学位、肯特大学的文学博士学位以及伦敦城市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艾敏现于伦敦生活和工作。
萨拉•莫里斯
萨拉•莫里斯是一位美籍艺术家,1967年出生于英国,曾先后就读于美国罗德岛州布朗大学及剑桥大学。莫里斯是一个画家兼电影制片人,总将城市建筑作为创作出发点。她的绘画创作以建筑物的外立面为基础,省去了多余的细节,将网格线平铺于整个画面,再加上各种符号元素(莫里斯乐于使用符号元素),人们通过揣摩符号的含义来解读整幅画的内涵。莫里斯使用家用光漆绘制颜色鲜艳的抽象图形,使画面富于动感。莫里斯将自己的作品比喻成用相互重叠的圆来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的韦恩图。她的电影创作与她的绘画创作不相上下,或真实地记录情感,或对实事进行戏剧化的演绎。莫里斯现于纽约及伦敦生活和工作。
更多时尚资讯 尽在观潮时尚网